去年(2017)的年终讲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及时总结,今年不能再这样了,索性将时间线拉长到两年进行总结吧。
工作方面
2016 年九月作为第四号员工入职房极客,这两年一直在这里,全程深度参与了它产品从无到有、员工从四到百、用户从零到百万的发展过程:
- 2016:民居创业,为第一个版本努力,十二月发布看房日记 App(To-B)
- 2017:春节后开始市场推广,八月入驻后海总部基地,十月发布小鹿选房 App(To-C),十一月获得千万级 A 轮融资
- 2018:一月发布企业版,四月 C 端用户破百万,七月发布社区
2018 年对于房地产行业是个大年:链家发布贝壳转型做平台,58 拉帮结派口水不断,MLS 悄然已成标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很多事情不约而同、不期而遇地到来。而我们在一两年前就已经预见并且提前准备,天时地利的背后是团队深度思考的体现。尽管寒冬来袭但我们的步伐并没有减缓,相信 2019 会有更大的突破。
伴随着公司快速发展,明显能感觉到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成长。
比如产品方面,虽然对交互有追求,但不会那么纠结细节了。对于「初创阶段如何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产品方案」「利益相关的功能如何把握人性的善恶」「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差异」「难用的功能为何故意这么设计」等问题,结合实际经验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比如市场方面,因为跑过地推、外地调研、逼单培训,也有了一点儿感觉。现在面对推销,会分析对方的话术和技巧,也会更加理性地对待他们。
对于「老本行」技术实现方面,则相对平缓得多。毕竟初创阶段很多基础设施需要从头搭建,更多是对已有技术的熟练实践。对于新技术信框架的选择,还是比较激进。2017 年中启动小鹿选房 App 项目时,头脑发热选择了 Weex,相比 React Native 有好也有坏,至少满足了项目的需要。此前 iOS 和 Android 双端各一人做两天的工作,现在只需要一人做一天,开发效率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可承接需求变多。经过过去一两年的实践,Weex 也成为了整个技术团队在大前端方向的重要基础设施。不过如果让现在的我回去重新选择,可能就不会那么冒险选择 Weex 了。
更大的成长则来源于技术管理方面。如果一年前只是一个做得不错的「前端·自封高级·工程师」,那现在自认为是一个合格的「前端开发组·组长」了。
2017 年,虽然组员从 1 人发展为 3 人,但自己更多扮演的是分工跟进、核心开发、难题攻克的角色。产品需求多就忙,产品需求少就闲,遇到了问题才去解决,并没有太多「管理」的体现。
2018 年初,除了日常项目跟进外,CTO 让组长们开始与组员做月度沟通,并且制定团队上半年的工作规划。月度沟通倒还好,自己一直以来都喜欢观察,对于组员的发展、行业的发展也有自己的理解。而制定工作规划就感觉比较形式,因为初创团队「变化总比计划快」,而且人力紧张不好预估,最后勉强罗列了前端团队 2018 上半年规划。真正向团队宣布后,就感受到工作规划之于技术管理的重要性了,它就像一盏指路明灯,结合月度沟通的个人规划部分,可以引导大家向共同的目标努力,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效果。以至于现在对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规划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除了「做沟通」和「做规划」,「团队氛围建设」也是技术管理重要的一环。前几年在项目大多是单打独斗,明显感觉到多人协作的工作方式更能体现团队的作用,方案讨论时也能多一点互动。因此自己在分工上倾向于多人做多个项目,而非各自做单独项目。2018 年做了 20 几个迭代,迭代开发过程经常出现需求确认不全、工时预估不足等主观原因导致组员加班的问题,这并不是好现象,需要引导组员思考其根本原因,周会深入讨论,并且在接下来的迭代加以改进,进一步归纳为团队的开发流程。除了加班问题还有很多其它问题值得思考,也需要引导组员养成思考习惯,并在周会进行讨论。
经过上述的准备,自己对管理更多组员也有一定的信心,不像一年前因为管不来而不敢招人。最近带着组员进行面试培训,才发现原来自己对于「招聘」也有不少套路,这些套路都服务于一个目标:通过一小时的沟通,确认候选人实际能力的最深水平,及其与团队文化和价值观的契合程度。如何确认「实际能力的最深水平」就需要不断深入底层追问,大多数「应试」候选人追问两层就暴露实力了,而基础扎实的候选人则需要继续追问直到他不清楚或者面试官不清楚的程度,才算真正完成某一个知识点的考察。对于优秀的候选人,面试过程中真诚的、深度的沟通,也有助于让候选人侧面了解团队。
当我们「营造积极的团队氛围」、「招到合适的人」、「沟通明确短中长期目标」后,如何「培养组员」使其快速成长、独当一面甚至承担重要工作,就成为下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目前自己也没有明确的方法,但设身处地地为组员树立目标、创造机会、创造平台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希望「2019 年终讲」能够讲得出一些所以然。
不过,上述的这些工作内容只能算是「埋头苦干」的一部分,作为身处一线的组长,更重要的还是「抬头看天」。相比「问题出现了再去解决」,也需要更有前瞻性、战略性地看待所在的项目、公司、行业甚至时代,提前作好对应的准备。如果团队没有「提前预见并做好准备」,或许 2018 寒冬倒下的就是我们。如果 CTO 没有提出「做沟通」「做规划」,或许技术团队会成为限制公司发展的瓶颈。对于自己而言,2018 遇到的一些问题并非没有提前预见,而是以资源不足、时候未到为由「视而不见」,背后则是思考深度不足的体现。
坦白来说,过去几年并没看什么书,成长基本是靠小聪明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套路,但在 2018 逐渐意识到这个套路不太好使了。一方面是因为客观问题基本解决了,剩下的主观问题则需要结合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另一方面是有些问题十分严重,甚至问题还被解决,人已经被解决了。这时候就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了,2019 伴随公司更快地发展,需要更多地阅读、更加勤奋地思考、更快地成长。
生活方面
这两年在生活方面的变化也是巨大。
2017 年四月到日本接女朋友回国,结束了两年的异城异国,我们终于在同一个城市生活。九月底见男方父母,十月初见女方父母,十月底双方父母见面,十一月初求婚,十一月底男方摆酒,十二月底女方摆酒,一月底领证。
在外人看来,这个过程简直神速。其实在双方父母见面时,爸妈们问我们准备结婚吗,我可以回答先不着急。但是我想,人生短短九百个月,而我们已经携手相伴了二三十个月,彼此志同道合相互支持,无论早结晚结女主角都是她。至于什么时间,就交给算命先生吧。
2018 这一年,去了很多地方。二月去了欧洲蜜月游,走马观花玩了十个国家(意大利、梵蒂冈、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有些小镇还挺有意思的,希望有机会能再去深度游;四月兑换浦发免费两晚酒店去了厦门;六月去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感觉不会再去了;十月回老婆老家并且去了宜昌三峡,见识了国庆假期热门景点人山人海的景象。
2018 这一年,生活也有一些小变化。抛弃遮羞刘海,剪了平头,感觉更清爽了;通勤路线三公里,没有合适的公交地铁,共享单车数量和质量都不满意,好在老婆送了一台小米电动滑板车,十几分钟就到了,算是解决了通勤的不便;十一月终于搬出去住了,结婚快一年才真正过起了小日子,一起布置家居和柴米油盐酱醋茶,每天吃着老婆精心准备的营养早餐和健康午餐,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2018 这一年,很多亲戚朋友患病,而自己也是忙于工作疏于锻炼。希望 2019 可以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留出充足的业余时间,去锻炼,去做事情。希望有天可以再见。
其它方面
这两年还在玩着火影手游,作为组织首领,组织发展经历了巅峰也经历了低谷,也明显感觉到自己战略能力欠缺,极大地限制了组织的发展。虽然只是游戏而已,但也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业余项目「精选君」在 2017 年组建了虚拟团队,开始以团队形式运作。除了日常周更外,八月还接了 HFP 广告。2018 年八月发起饭否帆布包团购,卖出 600 多个帆布包,捐了 6000 元给饭否。其实这两年自己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在这上面,全靠团队成员将其运转。这其实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2019 年将会更用心地维护它。也希望 2019 年可以找到更多带来收入的副业,增加被动收入也是理财的重要一步。
总的来说
过去两年变化很大,尤其是 2018 成长很快。对于 2019,整体挑战会更大,而我也有充足的信心,能够克服困难、激流而上。工作之余,平衡生活,让工作更加高效,让生活更加充实,让 2019 更加精彩!